长亭外,悬崖边(二)

人为什么非得有目标?

新一年到来的时候,很多人在做个人总结和未来规划,我也一样,而且尝试过各种形式。

最初用文档,有人说,太简陋,认真点,用表格,又有人说思维导图更好用。

最初简单定几个大目标,有人说太笼统,不好执行,也不好自我验收,那就细致到月,每月做什么事,做多少。

后来发现都是徒劳,如果没有足够诱惑力、压迫力或者成就激励,不论怎样形式或内容的计划都是难以完成的

更让人沮丧的一点是,通常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步到达的,需要逐级完成,先完成A,再完成B,最后才足以完成C,如果连A都完成不了,就永远到不了C。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信心和干劲又有着衰退的趋势,就更难完成。

14年初,我第一次换工作,同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就给自己立了个flag,一年之内成为“全才”——“设计、前端、后台”通通学会,跟别人谈起的时候,都说“好厉害!”。

四年过去,仍遥遥无期……再漂亮的计划,那也只是计划,完不成就是在吹牛。

直到今天,每当看到有人站在高大上的演讲台上侃侃而谈,有人做出优秀的作品被众人学习,我不会再找理由来安慰自己,他们是真的优秀,我也会真的羡慕,并且问自己“你以前干嘛呢?”。

人为什么非得有目标?

春节假期快结束的时候,跟家人一起聊了职业规划的问题,引起我新的思考,让我重新思考的,不是规划本身,而是为什么规划。

读书时我们以考大学为目标,等到拼光了子弹考上大学,发现大学依然需要学习;大学毕业,找工作有门槛,也要学习;走上工作岗位,要做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员工,继续学习;到了一定工龄,思考之后的路,要么做管理,要么转型、转行,还是要学习。

我们正在或者将要去做很多不同的事,而没有什么事是不需要准备的。我们需要不断成长,就需要一个个更高的目标来指引方向

忙碌和收获天生一对。

偶像剧里经常出现一种场景,主人公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一件别人搞不定的事,还显得很轻松,长得好看还厉害。

我们希望成为那样的人,给别人看到最好的一面,貌似没怎么辛苦,但其实现实生活中,能把一件事做到优秀的人,往往付出非常多,都是点滴努力积累出来的。

不说太远,举几个业内有代表性的(排名不分先后)

张鑫旭——长年醉心于技术,数年如一日地高产,博客从开始到现在我都觉得丑,至少和他擅长写UI代码的身份很不相符,但人家足够勤奋,研究精神也让人钦佩,知名度很广。

大漠——W3cplus站长,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研究和传播技术的人,网站文章也很高产,很多开发者都看他的网站学习。

情封——一个人的力量打造出前端公众号的顶级品牌——“前端早读课”,每天早上发文,数载不间断,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他就把文章发了出来,成为数以万计开发者每日必读。

(其他当然还有,不列举那么多了)

他们在不同地点,不同岗位,做着不同的事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勤奋,勤奋意味着忙碌,忙碌就会有相应的收获。

遇到困难再谈抗压能力。

刚踏入职场的时候,每次看到招聘信息里有“需要具备一定抗压能力”,都会觉得很抽象,要那个干什么呢?同时默认自己肯定没问题,谁会说自己能力差呢?

后来,这个抗压能力逐渐被解读为“经常加班”,虽然二者不对等,也是有这种情况存在。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个能力的体现。

可以分这么几点: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情绪管理

  • 艰巨的任务
  • 紧急的需求
  • 超出常规工作量的加班
  • 排查和解决项目问题

上述情况,可以单独存在,也可能同时存在,正所谓,无“压”不言“抗”,你能否调配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能否平衡工作和生活,这才是体现抗压能力的地方。

要高效,不要粗糙。

我们总会提到“效率”,能高效完成一件事,总是令人欣赏的,我们会向别人请教方法,会找寻工具,会想各种办法降低人工成本,避免重复成本,等等,都是为了做事更聪明一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事。

但其实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有时候看似我们做得快,却经不住考验。

简单谈三点:事前准备,长远眼光,重新审查

新手容易犯第一个错,因为还停留在“不会”的层面,不知道需要准备什么。

脱离新手阶段之后,会做了,又容易犯第二个错,因为经验不足,很多场景或者情况不能够去预判。

第三点适用所有人,只是轻重不同,我们是做完事就直接往下走,还是需要再检查一下哪里有疏漏?哪里不够好?随着经验的增加,你需要检查的会慢慢减少,因为已经在前面两个环节完成,但不代表没有,自以为没有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高效地完成一件事,但因为忽略了以上三点的某一点甚至全部,导致反复地调整、修改,甚至推翻重来,算下来就可能花了两倍甚至更长时间,正应了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