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年过出四季

几年没写年终总结了,现在不是年终,也不是年中,但对我而言,这一年的经历很特殊,值得记录,适合来个简要的总结。

乍一看,标题说了句没有意义的大实话,一年本来就有四个季节,怎么叫过出了四季呢。

这里表达的当然是另一层意思,通常的四季是春夏秋冬,而我的这个四季,是“择业、就业、再择业、再就业”。

这事儿还得从去年8月说起。

双减

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于去年上半年出台,彼时,我就职于一家K12教育机构,技术研发中心,虽然我们刚好在那个赛道,但没人会觉得自己有事,这是很常见的侥幸心理。

不仅我们认为没事,公司老板也通过发文或者视频跟我们说,这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反而是机会。我们信了,且只能信。

我们时不时会在下班的地铁上一起调侃着,公司应该不会撑不过今年吧?我们中的多数人来公司也就只有一年多一点,没人认为自己会有这种遭遇。

然而,事情的发生总有征兆,团队的人开始零零星星地减少,当产品经理跟总监提一些项目的事情,总监也说:先放一放。

就在我们不断地看到有人走,有人被谈last day的时候,终有一天,迎来大爆发。

往常的晨会不开了,通知上午全体到会议室开会。我们就知道事情不妙。代码不写了,bug不管了,会议室一片沉寂,只有总监用尽量平静的声音在跟大家说着一些仿佛早就知道的事情,有人马上走,有人一周后走。

从会议室出来,我们很快完成了角色转换,在办公室明目张胆地刷BOSS直聘和拉勾,开始聊出路,把平时的工作群名改为:我们不到四十岁。

颇有一群IT失业中年报团取暖的味道。我趁机开了个玩笑,现在群里有38个人,确实不到40。

择业

不论什么原因,每次找工作都是一项应该给予重视,好好准备的事情。

出于此次失业的原因,下一份工作肯定想要一份稳定的。既然稳定,初创就在次要考虑范围了。

要么大公司,要么C+轮融资。只是后来的境遇远比想象中更糟。

鉴于我的工作年限和曾经的大厂背景,简历石沉大海的窘况是没有遇到过,但也不代表一帆风顺,面试可以有,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能说得上名字的公司几乎都面了,只是鲜有成功的案例,不是技术没过,就是其他方面没过,这里不细聊。

在面了将近两个月之后,有点撑不住了,一来,好公司越来越少,二来,从没有空这么久过,再加上高房贷、高房租的压力,来自家人频繁的关心,就想着,有offer就去吧,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具体哪家公司不透露,公司实力是有的,只是初体验跟当时的个人计划差异较大,就想着,都等这么久了,不能这样妥协吧,虽然也有纠结,但对更好的结果仍抱有希望。

就业

从那家公司离开后,继续寻找可能存在的,更好的机会,还好,没过多久,看到了那个机会,寄予很大期望。

但从后来的结果看,算是自己带有感性滤镜的一次误判,对它抱有期望的原因有二。

一、领域对口,是我喜欢的,虽然我自己认为是读书、文学,在他们看来是“网文”~

二、这家公司早就知道,也是老东家的子公司,业界有名,实力不弱,应该稳定,且技术氛围应该不错。

如果这两个期望都能达成,就不会有后续的事情了,到公司后才发现,做的事情和工作节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但自己刚做的决定,这么快就反悔,显得太草率,不是我的性格,于是,我就当是自己刚到新环境,没有熟悉,熟了就好。

于是鼓励自己,能坚持1天就能坚持2天,能坚持2天就能坚持一个月,能坚持一个月就能坚持一年。

但人确实不能为了坚持而坚持,时间久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我会问自己,坚持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自己对公司的价值没那么大,是可替代的,我更应该为自己负责。

所以,在这个季节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今年的春节前,我选择了离开。

对于原因,这里不展开,不是说它不好,可能只是一个眼睛很好看的姑娘在摘下口罩之后发现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是我的原因。

再择业

至此,我的简历已经有点花掉的意思了,一次一年三个月,一次三个月,中间还有长达三个月的空白期。

如果想挑,有很多疑问点,在后来的面试中也确实经常被问。

腾讯那么好,为什么走?为什么入职教育公司?教育公司为什么离职?后来的一份工作为什么只做了三个月?对新工作的考量是什么,职业规划、期望是什么…

随着面试的增多,失败案例的增多,很多问题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间游走。

选择越来越少,目标也再次模糊起来,哪里有新机会出来,哪里就像是一道光,但那道光又很快一闪而过不见踪影。

这次择业又用了近三个月,肯定是超出预期的,没有人愿意好端端的失业三个月,一次都不想有,何况两次。

当然,比上一次好一些的是,不少是面到了后期,发展方向或者薪资没有谈拢。

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的起伏是会有的,家人的表现似乎比我还要明显,但积极的心态依然保持着,不论经历多少次被否定、挫败,其中的付出和收获只有自己知道。

面完一轮等二轮,面完二轮等三轮…到终轮,没有offer,开启新的一轮。在准备面试、面试、不断的奔波中,这一季很快又过去了,之前是没想过时间会过得这么快的,但反过来想,一家公司的面试周期至少一周左右,有的更久,多来几次,可不就是两三个月没了么。

再就业

现在就职于一家软件公司,不是互联网公司,规模不大,但成立已经8年。当时并不在优先考虑范围,看到过几次,没有取得联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找到了我,对公司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是感兴趣的领域,地点很近,就决定去聊聊。

面试官是研发总监,年龄应该跟我差不多,看着很朴实,没有架子,整个面试过程不落俗套,都是根据简历上写的经历聊技术实现、技术观、个人规划等。

聊完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对要做的事情还不是特别清楚,因为他们的产品太多了,所以在二轮面试的时候特意问了这块。

海外市场,音视频、办公工具,新团队、新项目,且公司在快速发展中,规模迅速扩张,听起来,不论是领域还是项目阶段,都是个不错的机会。

就决定加入。

加入至今,三个月,刚好又是一季,整体感觉良好,管理扁平,节奏适中,新技术栈都用上,领域知识有不少增长,加班少,小福利不少,每周的下午茶是真的有,学习经费也是真的有,技术+管理路线比较理想。虽然作为owner的责任更大,需要操的心更多,但已经是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无可厚非。

展望

有了这几段经历后,个人感触比较深的两个方面:

一、兴趣和工作能够很好地结合的,有,但很少,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和某公司或者某团队建立联系,达不到期望的时候落差很大,工作就是工作,慎重对待。

二、不要将自己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或者对技术的追求寄托于某平台或团队,理想的团队或许存在于很多招聘话术中,现实中只能靠自己去争取、去营造、去建立。

在我因为或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择业的过程中,外面的世界也不太平,只原先教育公司的同事,知道工作再次发生变动的就有4个。更不用说双减过后的互联网寒冬来袭,大厂不再稳,裁员此起彼伏,大把人找工作。现在这个阶段,“有一份工作”成了很多人最大的追求。人们突然从求幸福、求理想的高度降到了求生存。

市场什么时候转暖,我们又什么时候能将紧绷的神经放松一点呢,城市的人潮依然那么拥挤,一切和两年前相比似乎没变化,但变化又在真切地进行着。

没人能预知前路如何,也没人知道自己做的选择在长远来看是对的还是错的,只能在每个当下尽力而为,在每次发生变化的时坦然面对。

愿疫情早日远离,打工人都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