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标准”观

微博上有一位前辈发了个链接,标准大全链接,不多想,先围观、转发,但同时有两种冲突的感觉相继出现:东西挺好!可是怎么用?

历程

究其原因,还得从我入行之初说起,对标准,我有过这样一个认知的过程:

1、无知

初学都是看电子书,在线文档,或者视频,不知标准的存在,也不知它在哪;

2、懵懂

学了一些属性和方法,能用,且顺手,但在某个时候突然有人跟你说,你那样用不对,不好,按标准应该这样用,不明觉厉,赶紧改正;

3、升级

知道了标准的好,想深入学习,却又发现文档众多而且全英文,头皮发麻,很难看得进去,就算看得进去,也不一定理解和记住,索性还是看同行们总结的中文版“最佳实践”,东一篇西一篇,貌似逐渐地出师,成为一个比菜鸟多懂一些的人。

4、瓶颈

慢慢会发现(大概两三年),不论是个人项目实践,还是网文“最佳实践”,几乎都快被挖光(而且不完全准确),毕竟我们的业务类型和项目类型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在有限场景下,能出现的问题就那么多,从而由像发现新大陆般求知若渴,变成千篇一律的不屑一顾——“又是说居中”、“又一篇最佳”、“又谈性能优化”,于是,瓶颈就来了,边界就来了。

5、重视

重新审视的意思,边界的出现并不可怕,但人总会不自觉地去排斥边界之外的东西,喜欢待在界线之内,一旦超出认知,就觉得是不必要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html5标准推出之后,相比较之前,有很多语义化或者功能性的东西,但是,真正把它们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有多少呢?html标签超过100个,实际应用的超过20个吗?另外那么多没有用?当然不是。很多人不会在意“用了是不是对的”,而会去想“不用是不是可以”,既然可以,为什么用?徒增负担。

但如果我们偶尔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一些东西,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本身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我所知道的并不是全部,甚至只是一小部分,我应该继续学习,去汲取营养,探索未知。

如何探索?

一个是思维,另一个就是标准

思维,你会时不时地看到,有一些大家都熟知,也常用的技术,自己都是规规矩矩地用,但别人想到了另外的用途,你才意识到它的其他可能,这个“其他”,要么是做出了不错的效果,要么是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这就说明,你对它的掌握和理解还不够,再或者说,你没想过它有其他可能性,固步自封了;

标准,因为标准的全面性、复杂性、理论性,甚至略枯燥,这就导致会去看标准的人很少,会细看的更少,于是,多数人习惯于通过非标准途径学习,这样带来的弊端是:

1、有新的方法或者属性出来,你也不会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哪些可用,哪些废弃,你不知道;

2、同一个属性,你只用了它一两个属性值,其他的不知道;

3、你自认为熟练的那两个属性,也不知道它实现的原理是什么,它最适合什么场景,自己习惯的用法有什么问题。

以上几点,都可以通过学习标准来适度弥补。

小结

再回到开头说到的感觉,东西挺好,但我们平时接收到的好东西太多了,一篇文章、一个代码库、一个资源导航,这种“大全”之类的东西,大家都见过不少,我自己也做过,但是,不论作者觉得它有多全面,多实用,总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它往收藏夹里一丢,就很少打开看了,哪怕那里面有他需要的东西。

所以,东西真的不在多,我们已经拥有的足够多了,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思考,才是正解,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它才有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出来的时候,也是我们的价值得到提升的时候。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