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10年陪伴,当阅读照进现实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本文是送给所有爱书人的礼物。

2025年4月7日,这一天,我在微信读书完成阅读200本。

第200本是东野圭吾的《恶意》,本来计划完成的是施一公的《自我突围》,因为觉得更应景,但最终没能抵挡住推理小说的诱惑。

截至我达成这一“成就”,在微读里排119001位,比想象中多不少,有比较疯狂的书友两天就能读20小时,而我平均下来一周只有不到5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你,我,这样的普通上班族,都能轻松做到。

实际有这么轻松?当然没有,有时候,你可以一次连读几个小时,但有时候,可能一个月都没有一分钟。

微读里有一类人特别典型,周榜常客,但阅读时长只有1分钟,这1分钟怎么来的?我猜,打开app,随缘选一本书,翻两页,退出。

我经常这么做,我还会怎么做呢?看到一本书很感兴趣,从第一页开始,坚持看完几十页的“前言”、“推荐语”,退出。

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前面随便看看就好,正文要认真看,我还没准备好,改天读。

改天是哪天?明日复明日,沉下心读一本书比想象中难得多。

可正因如此,从读完第一本开始,我就渴望读完第二本,第三本…

有时候,完成一件事的感觉超越事情本身。

哪怕读完一遍并不记得多少,哪怕书中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慢慢习惯了生活中有“阅读”这样一件事,习惯了在某个时候去翻开一本书,再接着,会有很多问题都想从书中寻找答案。

书中有太多答案了,学知识,它有,寻开心,它有,聊感情,它还有,不懂理财可以找它,不善交际可以找它,不会养娃,也能找它。

但如果只是找答案,未免太无聊,不需要答案的时候呢?

读读余华的虐心故事,感受东野圭吾的绝妙推理,体会渡边淳一对人性的细致剖析,瞅瞅村上春树跑步的时候在想什么,哪怕只是看看,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家便利店,一家咖啡店,每天发生着什么,不也挺好?

既然读书这么好,哪里能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呢?那可太多途径了。

分类榜单:微读、豆瓣

朋友推荐:喜欢读书的朋友

书内推荐:正在读的书里提到另一本书

名人/发布会/演讲推荐:罗振宇、雷军年度演讲等

阅读类微博/公众号:人民出版社、全民阅读局等

逛书店:电子信息有时候需要去发现,书店更直观

找到了想读的书,问题又来了,从哪本读起,什么时候读?

看着几本书,这个也想读,那个也想试,这种感觉我太懂了,几乎每天都经历。

我的答案是:顺从心的选择。

就从最想读的那本开始,哪怕后面发现它很无趣,不合胃口,没关系。

阅读时间,选一个自己舒服,相对完整的时间,比如每天上下班的车上,睡前的休息时刻,周末的放松时间等等,这样更容易沉进去,形成持续性。

该以怎样的节奏阅读?

不要想一次读完,一本书正常速度少说需要3个小时以上,也就是半天,通常做不到。

也不需要给自己制订固定的目标,但最好跟自己说,一旦打开,就读完一个“单元”。

单元是多少可以自定义,一个小节,一个章节,或者固定的10页,均可,这就使得单次的阅读成了可见的,容易完成的事情,也能让自己感觉阅读的进度是在一次次不断向前,同时方便下次继续。

已经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怎么办?没关系,放下,找下一本。

世界上的书太多了,没有哪一本非读不可,当然也不是非读完不可。

读书需要方法吗?需要,也不需要。

我们翻开任意两本书的契机和目的都不同,自然不需规定方法。

读诗要感受意境,读哲学要思考深意,而读小说更多是欣赏人物和情节情感变化,读知识技能类要理解记忆,皆无通法。

好书有标准吗?有,也没有。

很多时候,书好不好很主观,与你能否跟它同频有关。

什么叫同频,就是刚好它的内容跟你的认知等同,或者刚好起到补充作用,即当下的你是否适合当下的它。

在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请别人推荐书大都不靠谱,即便推荐,还是要通过亲身阅读进行二次筛选。

纸质还是电子?我最初是纸质书的坚定拥护者,直到现在,每次走进书店都觉得特亲切,贪婪地从头逛到尾。

但有两点是纸质书的劣势,一是携带不方便,不能时刻跟随,另一个是书一旦多了,需要有个地方存放,对于多数租房一族来说,房间里放书架太奢侈,而且一到搬家的时候是老大难,书是除了哑铃之外最重的物品。

结论就是,什么媒介不重要,“读”最重要。

虽然如此,我仍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能有一间独立的书房,里面放着两种书,一种是读过的最好的书,一种是我想读的最新出版的书。

本文有点长,能读到这里都是有缘人,我想你已经不会再问读书的意义,也知道了去哪里找书,怎么读。

如果你已经在阅读的路上,也有自己的故事,欢迎留言分享与我,交流阅读心得是最快乐的事情之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