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说》:遇见自己

当你看到这篇文的时候,是我读完了2016年的第三本书,最初是为了读而读,因为爱书、爱文字的我,已经好久没有读过书了,很说不过去,另外,我们也的确是需要读书的,有句话说得好:“身体和灵魂,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我的灵魂停滞了太久,虽然这几年在生活中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做过很多思考,但仍然常常被自己困住,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苦于找不到答案,其实,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接触到的思想和方法也很有限,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走出去的途径有很多种,读书,便是其中一种。

当然,我读书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让自己静下来,当我们脑子里装的都是“穷,赚钱”,有空的时候,追追剧,在QQ或者微信群里吹水,刷刷微博,逛逛街,看看电影等等,我们在“生活压力”和“释放自己”之间徘徊。但有一个事实是,我们不会短时间内暴富,却会因为自己所挥霍的那些时间感到空虚,常被提起的一个词叫“幸福指数”,它其实并不是只和钱挂钩,还有我们的收获,过得是否充实,是否愉悦,这些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工作的忙碌来解决,需要在工作之外的生活有所得到,或物质,或身体,或精神。读书,就是给我们的精神充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好了,下面来说一下:《白说》

我们经常会在新闻的栏目里看到“白岩松:xxxxx”的文章,领域跨度之大,文化界、体育界、音乐界、传媒等,再或者不属于任何领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事件,他总能发表一些颇有见地的评论,当然,出于对其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身份,也有不少网友评论说:“一个主持人怎么哪儿都有你,够了”。其实我想说,要么是你太年轻,要么是你不够了解老白其人,就像是书里说得那样,“有所感触的下一步,是追寻,而不是马上表达”,就我之前有限的了解,他自己年轻时代擅长田径和足球,几十年的爱好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表一些评论和看法绰绰有余了,这也只是举个例子,看了他两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对他的了解太少太少,甚至觉得“这是我之前知道的那个人吗?”,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的书里,不仅能读到他,更能读到你自己,你经历过的,思考过没明白的,甚至还没经历的,它都能给你一些解答,神奇吗?那就走进它。

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有人能说自己懂什么是幸福吗?这或许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有人说,饿的时候有东西吃,就是幸福,是的,有时候幸福来得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肚子不饿了,欲望更多了,于是我们开始去追寻别的幸福,高薪?好看的衣服?房?车?走着走着,向前走得太远了,仿佛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焦虑、烦躁、难过、憔悴,我们在努力赚钱,可是一直想做的事都做了吗?

钱可以买来房子,但买不来家,钱可以买来男人、女人,但买不来真爱。我们能买来东西,却买不来精神和情感。

幸福和别人有关吗?当然,如果你一大早出门就和别人吵了一架;如果你想出去玩儿的时候发现一个伴都找不到;如果你有一肚子的委屈,却没有发泄的对象等等,你会觉得幸福?

我们的幸福和周围的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们左右,该怎么办?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它可以无限靠近,却无法彻底到达。或许这给了我们去追寻的理由,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饱满和充实。

做点无用的事

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能够带来的好处,就算中国人有那闲工夫,像牛顿一样躺在苹果树下并被苹果砸中,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把它吃了。

我们常常在忙碌着做一些“有用”的事,对“无用”的事敬而远之,什么是有用?能给我们带来看得见的、立竿见影好处的事情,所以,如果一旦当我们没有事做了,就会感到慌张,束手无策,更别提有一些空闲,去一个能保证安静的地方,给自己发呆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内心。生命不止是使用,还需要奖励。当我们一直在做事,而没有时间去静想和思考,就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会失去很多和灵感相遇的机会,也逐渐丧失了创造的能力。

或许,我们所缺少的,就是无人处的好风景和无聊时的创造力。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追求现实,不追求真理;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

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影响一代人”。有人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有位官员答道: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

想想生活中,我们谁能躲得过失败?可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失败教育,不能够体面的面对失败,成功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十分的看重这其中一二的成功,同时将八九的挫折放到很大?

也有人并没有成功,但无法阻止他们的伟大,比如岳飞、项羽、莫扎特、苏轼。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

失败是一门必修课,出过车祸的司机,比什么事都没出过的开车更安全。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智商更重要,但渐渐的你就会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智商决定你有资格和谁竞争,情商决定最终谁能赢。

败局催生变局。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对你的一次提醒,让你静下来重新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和方法。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用做决定的,但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失败是另一个好的开始。

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不挣扎不绝望不算青春,学会接受“平淡”这一生活现实,然后把平淡往幸福那儿靠。如果你顺顺当当,没有痛苦和眼泪,没有经历过理想的幻灭,那还叫青春吗?回忆没有跌宕起伏的色彩,还有什么意义?

史铁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四肢健全的时候,抱怨周围的环境有多糟糕,突然瘫痪了,坐在轮椅上,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时候多么阳光灿烂。又过几年,坐也坐不踏实了,出现褥疮和其他问题,怀念前两年可以踏实坐着的时光,风清日朗。又过了几年,得了尿毒症,这时觉得褥疮也还算好的。开始不断的透析了,一天当中没有痛苦的时间越来越少,才知道尿毒症初期也不是那么糟糕。

所以他说,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为什么不去珍惜现在呢?

感触和表达之间,还有追寻

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寻找第二个答案

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要从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一个概念: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当别人说起白岩松的思维方式好像不太一样,总在已有答案之外,去寻找另一个答案,就是这么个道理。

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生活不只在当下,还有诗和远方。

阅读还有几层意味:
一、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
二、包容,接受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品味其优点,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
三、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

以为读过了,其实错过了

我们有时候会在错的时间遇到一本好书,或许我们根本还读不懂它,或许读了一半扔下了,以后不会再拿它再来读,这样就是错过了。

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

阅读像一段旅程,也要讲究随缘,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帕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传播,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

讲故事有什么要点呢?

1、人和人性的故事

2、逻辑,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

3、细节,直指人心的力量

4、节奏,讲故事的技术核心

微信时代的心跳也是一样的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聊转型,聊新媒体取代旧媒体。但是我说,内容为王就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无论你是用微信写情书,还是用鹅毛写情书,你的心跳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微信时代的你,可能被回绝的更快。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传媒应该具备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

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年轻,在海拉尔只能读到三天前的报纸,因为偏远。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媒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方向性的转变,互联网新媒体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人们的时间和关注度,更是对传播方式的彻底改变。单向传播变成了更多的交流互动,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成为这条新闻的附加信息。这是一种推进媒体改革的力量。

但另一个方向多少让人担忧,就是以市场和商业为导向的媒体行为日益增长,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一种进步,但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越来越多的媒体人远离了原本应该恪守的严肃、负责、认真、敬业精神。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层出不穷。一味的迎合、媚俗、八卦。

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里,“看护好你自己”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的命题。每一个时代里,优秀的人都是独立的人,而不是传媒的俘虏,不要人云亦云,经过大脑的过滤,才得出结论,是或不是。

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的“不好”,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它们在你心中是并存着的,最终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

三十年前,我们还停留在“英雄主义”时代,那时我们只需要关注少数几个人,只要把该弘扬的弘扬好,该批评的批评得很糟,就算完成任务。现在不同,要求新闻人用一种平民的心态去传播,不能再去仰视或者俯视谁。

独家表达,是最终赢家

美国有位导演说过:“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所以,我们要用新方法去拍老故事”。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新闻源人人共享,独家新闻已经由过去的独家占有,变成了独家角度、快速完成的独家深度和独家表达。所以也是个极易做无用功的时代,找到了独家表达的,就被记住了,如果你毫无新意,就被淹没了。

希望的药方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

生命需要4s店,我们都知道汽车有4s店,代表“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为什么生命也需要?是什么呢?

应该是“季节”、“服务”、“运动”、“阳光”

“季节”的春夏秋冬对应生老病死;医院不是一个卖药挣钱的单位,应该是一个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服务”的地方;“运动”,医生的职责,不是从病人前来就医的时候才开始,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可能已经糟糕至极了。能不能把我们的“治疗”提前,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阳光”,每位患者都处于生命中的黑暗时刻,他到医生这里寻求的不仅是诊断和治疗,还有内心的阳光。

谁是真正的受害者?

只有两个职业的后面加了“德”字,师德、医德。近两年发生了不少医闹事件,我们去批评,去谴责,可很少有人反思背后的原因,如果你不能选择站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不也就成了帮凶吗?如果全社会和医院形成了对立面,让医生感到强烈的恐惧和不被理解,因此要逃避甚至破罐破摔的时候,最终的受害者其实不是医生,而是我们自己。

医学是科学,不是神学,因此从来不存在百分百的正确,如果你想让医生对你全力以赴,哪怕只有50%的希望也帮你努力做到100%,那么就要给医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去谴责“恶”,要去反思催生“恶”的土壤。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总有人愿意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不起,也许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是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偷的。低层次的公平注定会被打破。

尽管说起那时,依然温馨,相似的场景在今天消失殆尽,但我不认为那就是美好社会的终极画面。

改革剧变的进程中,如果我们在讨论一些问题时,不能将自己的视角建立在前进的立场上,可能会得到很多错误的结论:过去好,现在不好;过去公平,现在不公平。

走,就有希望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它不是直行车,而是区间车,甚至是过山车。

第一种:走了几步发现不对,立即回头,有一些回避意味
第二种,苦苦行进,勉为其难,后来发现实在太远了,于是坚持不住,索性中途放弃吧
第三种,一开始很失望,很艰难,觉得梦想很远,既然远,那就先不去想它了,只管低头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慢慢的走出了挣扎的乐趣,走出自我价值的承认和肯定。再走着走着,猛然发现,原来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多数人应该是第三种,暂时忘记梦想,脚踏实地,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生活迟早会回馈你一份大礼!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志愿和自我

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在变小,最后只剩我们自己。

通过帮助天下,让自己走进天下。

志愿与身边

大的活动,志愿者云集,一呼百应,小的活动志愿者却寥寥无几;远方的志愿服务我们立即出发,身边的志愿服务却往往被忽略不计。即使是去非洲,志愿者们也争先恐后的报名,但是身边呢?开个玩笑,老人跌倒了可能都没人扶。

志愿与需求

《新闻周刊》节目专门拍过一个公益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向边远山区的孩子赠送有声书,让他们在上学路上边走边听,过去,我们捐了很多书,还有电脑,可是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用,拿布盖上一次也没用过,而捐赠者还以为自己干了多伟大的事。实际上,他们放学回家后要做作业,干活,上学途中却需要两三个小时。

不考虑实际需求,我们的善心就被浪费了,如何建立需求系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志愿和技能

如何推轮椅?如何为盲人朋友引路?当然,专业技能不仅指技术,还有精神,过度的关爱是一种歧视,平等才是志愿服务的心灵基础,像一个正常朋友一样聊天,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的,及时的提供帮助,这会让他们感觉很舒服。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一家商店,迎面走来6个服务员嘘寒问暖,你是什么感受?

志愿与公民

在中国,事找人很难,人找人很容易,因为只要是熟人就好办。

我们的使命不是对抗恶,而是扩大善。但如果善扩得足够大,恶不就很难立足吗?

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中国:在动态平衡中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公民,在这个社会上很难独善其身,你的幸福,你的快乐,你所有的事情都跟周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口老龄化,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比我们小的一代人,几乎没想过会让孩子养老,想得都是在福利院打麻将。由打麻将变成斗地主,然后下象棋,最后一个人弄弄十字绣,如果剩下的那个是你的话。

不只关注“效率”,还关注“公平”。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等,公权利和私权利产生了对峙,人们的维权意识也在觉醒,使得过去一直存在但长期不被重视的问题,终于浮出水面。

自己:超越物质的期待

今天的中国人离世界很近,离自己却很远,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我要”,但是要什么,还真不知道。
“我在北京的三环路上开车,经常遇到一些车像疯狂老鼠似得,在几个车道间来回钻,一会儿一个急刹车,让周围的车很不安全,开出十几公里了,发现它也没超出多远,还在我旁边”。

这种事多了,我们就要思考:中国人怎么了?穷怕了,人太多得抢,先占到手里再说,这是一种苦难的遗传。
有时候看到身边的人玩命赚钱,可是从来没有花钱的时间。

一位美国的医学专家说:我们追求的是活得健康,别忘了“活”在“健康”前面,然而现在很多拼命减肥的人,是不需要减肥的,苗条,作为体型的一种,已经被时尚化,继而减肥成了一种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可能有陷阱,哪里有热潮,哪里可能就有危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是也走偏了?

“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常识为什么被捍卫?因为我们常常被一些人的言论所忽悠,有一种“原来我之前做的都是错的”的感慨。事实呢?它们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这些“伪常识”会包装,会宣传,常常战胜了常识。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但我们并不是对待每一件事都能够理性,所以,需要进一步建设。

寻找信仰?我们没有吗?我想至少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的。中国的信仰,来源于千百年来的传承,但是一切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全毁掉了,只留一片空白,接下来的改革开放,欲望扑面而来,底线被层层突破,最后我们幸福了吗,你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我们出发的时候是为了人民币吗,为了权力吗?不是,我们是为了幸福而出发,为了让人生有价值而出发。为什么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呢?

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悲观,我们能看到还有很多人在追求美,追求乐趣,追求理想,它们不会给你直接利益,也不会让你占到什么便宜,但你愿意去做,这些都是好事。这些内心深处超越物质的期待,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时间轴上的中国

百年:从家国梦想到个体梦想

按照百年前的强国梦,现在的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开始在追求个人的梦想。

六十年:从“物化”到“非物化”目标的转变

解决了温饱、小康、万元户,我们开始有更高的追求,也开始有了从只追求快,到追求“好而快”的转变。另一个层面是公平、公正、民主,网络的存在给我们的言论自由提供了无限空间,我们常常被各种对的和错的信息淹没,不过也不必太过在意,真理的价值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荒谬同在。真正需要的是如何传播真理的声音。

继续努力,并多些释怀

“谈判时双方妥协的艺术”,人生就是场谈判,与梦想谈判,与时代谈判,与身体谈判,要懂得有所妥协。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百分百的纯金,又有谁可以圆满的实现理想呢?进一步,再退半步吧。任何一个时代,所谓的终极目标永远无法达成。

贼没文化,损失巨大

如果一个贼走进一个敞着门的家,家里有很多名贵字画和文物,他视而不见,只是去搬电视机和录像机,不得不说它损失巨大。贼没文化损失会很大,那么一个民族呢?

文化就是民族的故事。那么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因伟人而著名,因珍惜而流传,因无用而有用。

很多时候,人们看待一样事情,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坚定,都来源于自己内心的一股力量,一种相信,好东西需要有人能懂它的好,有人珍惜,而一开始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许会在多年之后,当初那些“有用”的都消失了,它成了最宝贵的东西。

不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来回忆,拿什么找到从前的我们。

小结

最后,终于写完了这篇算不上读后感,也不算读书笔记的文,虽然很长,也只是概括展示了书的一小部分,话说,让一个两年多都只看技术书籍的人,开始看工作无关的书,是一件多难得的事,起源仍然是好奇,满足多年来的一些愿望,先看的是《狼图腾》,但没能看完就先捧起了这本,这可能也代表着另一方面需求的滋生和一种成长。另外,文章中的内容并不都是书的原话,有些经过调整,有些是我自己写的,你分得出来吗?~好了,最重要的一句话:它真的是一本好书,我们需要多读好书。

先到这里,下次见吧~